大皖新闻讯 烽火连三月,家国系心头。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,安徽池州籍烈士方瑛挺身而出,以“宁做枪下鬼,不做亡国奴”的铮铮铁骨,从自发组织抗日武装到编入新四军,始终奋战在抗敌一线,最终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。2020年9月2日,方瑛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、英雄群体名录,他的生命虽定格在战场,精神却如不灭的灯塔,照亮后人前行之路。
方瑛的革命烈士证明书(梅龙社区供图)
无惧严刑拷打 组建抗日武装
大皖新闻记者从池州烈士陵园了解到,1904年,方瑛出生于安徽池州一个手工业家庭,其父方向前在梅龙街开设豆腐作坊维持生计。1924年,20岁的方瑛从贵池县立中学毕业后考入金陵大学,1926年因家贫辍学,返乡筹办宗山庙小学并任教。在此期间,他结识中共贵池县委成员王玉成,接触进步思想,投身革命宣传活动。
1938年,日军占领梅龙后,日伪大队长吴志和劝方瑛投靠日军,遭其厉声拒绝:“宁做枪下鬼,不做亡国奴!”随后他被捕,押解至日军营地观音祠堂包村,面对日军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,始终坚贞不屈,后经父亲方向前多方托人保释出狱。
出狱后,方瑛公开打出“方瑛抗日武装大队”的旗号,在郭港村率领武装小分队进行抗日斗争。同年冬,清乡日军突然包围大队驻地,方瑛受挫后别妻离子,率部赴江北无为县牛埠继续抗日。而方瑛的部队一到牛埠,便引起国民党方面的注意。无为县国民党为扩大势力,派特工人员与方瑛接洽,妄图以县长职位笼络他,当即被严词拒绝。
浴血掩护战友 不幸中弹牺牲
1939年,方瑛部队来到桐城东乡陈瑶湖地区,在沿江一带活动,队伍发展到近百人。1940年5月,方瑛率领的抗日队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桐怀潜中心县委的领导,与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合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,方瑛任大队长。同年7月,林维先带领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到桐东,方瑛部编为第二大队,方瑛任大队长。
1941年,为粉碎日伪军扫荡陈瑶湖根据地的企图,留守桐东地区的方瑛大队接到挺进团命令,方瑛亲率六连和皖南新四军干部、战士与日军浴血奋战,一直杀到青山嘴,天已大亮。六连正准备向周潭后山区撤退时,被日军包围。方瑛组织全部火力,三次突围,终于将皖南干部、战士护送至后山地区,转移至无为县委控制的安全地带。此时,方瑛仍未撤出战斗,不幸在陈瑶湖傍青山嘴头(今枞阳县普济圩农场龙王嘴北)中弹牺牲,时年37岁。
英魂归陵园 精神代代传
方瑛烈士的英勇事迹,始终被家乡人民铭记。2013年冬至,他的遗骸及军装扣子、军用腰带铁扣等遗物迁葬至池州烈士陵园。
方瑛烈士画像(梅龙社区供图)
池州市梅龙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如今,方瑛烈士有画像存世——由安徽美术学院根据其后代样貌及描述绘制,烈士证等资料亦妥善保存。“在梅龙社区,对方瑛烈士的缅怀活动从未间断:早年村里小学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为其扫墓。迁葬陵园后,池州市会统筹相关纪念活动,社区则每年‘七一’组织党员干部前往祭奠,烈士家属也坚持在清明节赴陵园缅怀。”梅龙社区工作人员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。
2020年9月2日,方瑛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、英雄群体名录。从战场到陵园,从往昔到今朝,方瑛烈士“宁死不当亡国奴”的气节与舍身护战友的担当,正通过一代代人的追忆与传承,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。
大皖新闻见习记者 周镕健 魏顺顺
编辑 王翠
盛达优配官网-10倍杠杆配资平台-最专业的配资公司-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