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红卫,一位来自北京西城区的普通教师,在退休后的平静日子里,时常回忆起自己曾经在陕北插队的那些年。对于他来说,这段时光既是磨砺,也是成长,既是困苦,也是收获的源泉。
赵红卫的父亲曾是一名国家干部,然而,由于直言不讳地提出对当时政策的批评,他被停职回家反省。这种背景让赵红卫的人生旅程注定并不平凡。1969年1月28日,赵红卫来到陕北延长县冯家塬大队,开始了他的插队生活。和他同行的还有六位同校的同学,他们都是刚刚从初中毕业,怀揣着对未来的期待,踏上了这片陌生而贫瘠的土地。
冯家塬大队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。这里的土地贫瘠,日常生活也极为简朴。全队有四十多户人家,总人口约179人,其中有五六个孤寡的光棍。对于冯队长来说,如何安置这七名来自城市的知青,成了他的一大难题。为了妥善解决住宿问题,冯队长召开了社员大会,最终决定让这些知青暂时住在村民的家里。三名女知青住进了冯队长家,而赵红卫和张彬则被安排住进了老光棍陈德明大伯的窑洞里。
展开剩余85%第一次住进陈大伯家的窑洞时,赵红卫和张彬不禁感到震惊。窑洞里环境极其简陋,四周墙壁发黑,昏暗的灯光下,破旧的苇席和脏乱的被褥让人难以忍受。陈大伯看到两位城市来的知青,苦笑着说道:“俺家条件差,没啥好招待你们的,北京娃娃受苦了。”这番话,让赵红卫和张彬心头涌上一阵酸楚。
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,赵红卫和张彬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。他们在陈德亮家吃到了第一顿粗茶淡饭,这一餐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乡亲们的艰辛与淳朴。尽管陈德亮一家生活困难,但他们对两个知青的接待却非常热情。在这里,赵红卫和张彬不仅仅是寄居的客人,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。
然而,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并未就此结束。赵红卫身上很快长满了红肿的痘痘,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虱子叮咬所致。为了清除这些“敌人”,赵红卫和张彬便跑到卫生院求医。得知是虱子后,他们开始了与虱子的“战争”。赵红卫回忆道:“那时,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虱子做斗争,尽管用了各种办法,虱子总是反复出现。”
在陈德明大伯家住了两年,赵红卫与陈大伯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尤其是与陈大伯的侄女陈改改,关系日渐亲密。每当陈改改给赵红卫送来一些好吃的,赵红卫总能感受到一种温暖,这份情谊也慢慢改变了他的生活。
1972年秋天,赵红卫曾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。当时,县里招聘文教干部,这对任何知青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。然而,赵红卫却因为政审未通过而错失了这个机会。县里的干部暗示,赵红卫的父母背景复杂,这成了他无法迈向更高阶梯的障碍。尽管心情低落,赵红卫却没有将这份失落告诉父母,怕给他们增添更多的烦恼。
错失机会后的赵红卫,心情沉重,随之而来的是冯家塬大队的水利大会战。面对长年缺水的困境,村里决定启动农田水利建设。在这场艰难的劳作中,赵红卫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。在一次工作中,陈德亮大伯被一块大石头压在了泄洪沟附近,赵红卫毫不犹豫地冲过去,将陈大伯推开,却自己被石头压伤了脚。最终,赵红卫左脚遭遇了粉碎性骨折,不得不在县医院住了半个月,随后的日子,他只能依赖架子车进行日常生活。
春节前夕,陈大伯主动提出要接赵红卫到他家中照料。陈大伯笑着说道:“红卫,你救了我一命,咱家就像是你自己的家。”尽管赵红卫身体不便,心中却感动不已。他觉得自己成为了负担,但也无法拒绝这份深情厚谊。在陈大伯家度过的日子里,赵红卫体会到了乡间人质朴与无私的关爱。
随着伤势的恢复,赵红卫再次回到了知青点,心中常挂念着陈大伯的家。在那里,他感受到的温暖与帮助,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记忆。1975年春天,陈大伯家大女儿秋荣订婚时,她的母亲曾悄悄对赵红卫说:“红卫,如果你喜欢秋荣,就让她做你的媳妇吧。”赵红卫深感动容,但由于自己的伤残,他婉拒了这一提议:“秋荣姐是个好姑娘,可我已心有所属。”
1976年秋,冯家塬大队水利工程完工,村里的干部们纷纷夸奖知青们的辛勤努力,赵红卫虽然因伤未能亲自参与,但他的心始终与乡亲们同在。随后的工农兵学员名额的选拔,赵红卫再次因政审未通过,而错失了求学的机会,梦想再次破灭。
1978年的春天,赵红卫迎来了新的希望。他的家庭背景终于得到了解决,心中的重负也得以释怀。终于,赵红卫在激情与期许中参加了高考,并成功考入延安师范学校,重新走上了求学之路。正当他准备启程时,生活又给了他另一个选择的机会。陈大伯家二女儿春秀的母亲提出了将春秀嫁给赵红卫的建议,但赵红卫含着泪坚定地拒绝了:“春秀姐是好姑娘,可我心里已经有了别人。”
这个“别人”,正是陈改改。赵红卫终于鼓起勇气向改改表明了心意,在一个温暖的黄昏,赵红卫在改改家院子里紧张地说:“改改,我……我想和你在一起,我想娶你为妻。”改改羞涩地点头,答应了他的请求,两人结成了连理。
1978年夏天,赵红卫站在延安师范学校的校门前,心中既满怀憧憬,又充满感慨。他知道,站在这里,不仅是他个人的一个新起点,也是他人生旅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大学毕业后,赵红卫返回了冯家塬大队,这一次,他带着更多的知识和理想,投身于教育事业,致力于改善乡村的教育环境,帮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。
赵红卫的人生虽然经历了无数波折和挑战,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,勇敢前行。冯家塬的岁月,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。那些艰难时光、那些淳朴乡亲、那段爱情的经历,深深地塑造了他,让他更加珍惜生命中每一个温暖的瞬间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10倍杠杆配资平台-最专业的配资公司-现在还有实盘配资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